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构建“三全育人”机制,
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和个性发展
——外国语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专题报告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发展,就是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这里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人才培养的套路和能力。外国语学院紧紧围绕学校“推动科学发展、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学习实践主题,在学习调研中坚持边学边议边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为活动载体,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和个性发展。
按照学校学习调研工作安排,结合外国语学院实际,我们通过走访、座谈、问卷、交流等形式,就学生教育和全面育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梳理出制约学生全面成才和个性发展的突出矛盾、问题、归纳如下:①专任教师教书与思政队伍育人相脱节,弱化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关心、关注。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节,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化和人文精神培养。③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采取简单的教育方法,不适应高校各项改革的推进。④各专业间存在“壁垒”,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⑤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学术性不浓、覆盖面小。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机制尚未形成,造成学生处于被动管理之中。由此,我们也找到了外国语学院学生思想素质状况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的缺陷:①对时事政策的关心度不够,社会责任感不强,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够清晰。②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纵深探究不够,学习进取心和主动性不强。③阅读书目偏少,造成人文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缺乏。④视野不够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身心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⑤师范职业技能不扎实,教育实习实践训练量不足,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掌握不够。⑥在充满热情和幻想的背后缺乏自信和实干,对家庭的依赖性过强。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的归纳和梳理,我们有理由更有必要去认真审视反思、科学规划设计,用科学发展观的“人本”视角、“发展”要务、“统筹”方法,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构建“三全育人”机制,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和个性发展。
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中注入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元素,并将其具体内涵清晰定位。对于复合性,可界定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交叉重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必须重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由此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二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正如我们的校训所凝练的那样——博学、笃行、齐志、恒德,也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除了知识传授外,更要注重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使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应用性,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可界定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或就业力。我们在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重视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活动对某些能力的特殊要求,如语言应用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意设计能力等等。对于创新性应在四个点上进行培养和训练,有创新意识(有想法、善思辨、不满足)、创新精神(敢冒险、不言败)、创新思维(有点子、有套路)和创新能力(善尝试、重挖掘)。
人才培养要真正体现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就需要通过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机制来保证。如何形成“三全育人”机制呢?我们认为:全员育人,是针对教职工的职责而言;全过程育人,是针对纵向的培养环节而言;而全方位育人,是针对横向的培养而言。概括起来,就是“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建立这样一套机制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和优化。
建立“三全育人”机制,就是要把全体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自觉地担负起培养人、教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加强学生在校三至四年全学程的发展指导,即:从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到学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乃至校友跟踪调查、校友资源整合,每一个培养教育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实施,发挥好教育的综合功能和合力效应;就是要抓住教室、公寓、校园、场馆、校外基地这几个关键阵地,发挥好第一课堂与二、三课堂的互动教育作用;就是要善于引进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围绕专业培养和就业导向,打造校内精品活动样板,开辟校外素质教育拓展基地。
综上所述,摆在我们面前有两大任务:一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规划,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全面改善内部育人环境;二是深入改革创新,探索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的套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做到这两点,关键在于全院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对于教师,主要是看有没有先进的育人理念、正确的育人思路、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精湛的育人艺术;对于学生,主要是看能否做到学会自觉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能否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超越。也就是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的营造和形成。对于二级学院领导,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出让老师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基本工作条件,创造出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良好环境。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每个人真学、真做,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这里,最重要的应该是两条:第一课堂与二、三课堂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良性互动。
据此,外国语学院提出:实施 “立德树人”工程、构建“三全育人”机制,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和个性发展。简称为“323”战略:即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发挥好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作用,精心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三高”人才,概括起来可表述为: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三全”机制、创新推进。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形成了清晰的工作思路,老师们就知道如何去教育,学生们就明白了如何去努力。这样,我们的育人工作成果就会出来,我们的育人工作特色就会出来,我们的育人活动品牌就会出来。在方法论上,我们要立足高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面对大学生从“学校学生”向“社会学生”的过渡,需求驱动必将取代供应驱动,“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也将由“学生适应”向“适应学生”转变。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倾向和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倾向,从而找到“三改一加强”的工作抓手,即:改变工作职能(重心从管理向服务倾斜)、改革工作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化)、改善师生关系(由监护控制到良师益友)和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将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
通过学习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大学应该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传播科学、真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地方,是承接人类文明的纽带。大学的功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一定范围的社会服务,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机制,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和个性发展是我们“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势,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紧紧围绕活动主题,依托实践载体,解决学生成长成才和个性发展中的不科学、不和谐的突出矛盾问题,实现学习实践活动使“党员受教育、工作上水平、师生得实惠”的总目标。
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委员会
2009年4月22日